
在杭州市委党校的图书馆里,瞥到《一个村庄里的中国》,先是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,打开来随意地翻了翻,立刻又被其简洁明快、流畅优美的文笔,慈悲而又深刻的思想打动了。作者熊培云,是我的同乡,同样出生在江西农村,比我也长不了几岁,但他的视角却如此独特和犀利,看似云淡风轻的叙述,却能轻易撩拨起读者内心微妙的情感,特别是《谁的故乡不沦陷》一文。
《谁的故乡不沦陷》巧妙地从一件乡村“小事”来揭示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沦陷的底层逻辑。作者家乡小堡村有一棵老树,那时作者和村民们的精神家园,但在村民的冷漠中,被村长伙同树贩子卖往不知名的城市。这个故事的背后,是乡村糟粕落后的思想,是城市建设对乡村资源的掠夺。
我的家乡也有这么一棵老樟树,记忆中的她很老,匍匐着向上生长,给村民极大的庇荫,大人们喜欢在树下聊天乘凉,孩子们喜欢在树洞里钻进又钻出。这些年,家乡变化太大了,不知道什么时候起那颗树没了,甚至找不到那棵树原来所在的位置。作者的“辣痛”,我感同深受,觉得家乡好像被抽去了灵魂,失去了颜色。
可这羞愧追悔的事为什么会发生?村长为了区区2000元利益一意孤行,罔顾村集体利益;村民们“不想得罪村长”,暗自遗憾,没有一个人挺身而出;城市建设号召“大树进城”,对乡村进行了残酷地掠夺,这些都让人既痛心又无奈。怎么才能避免乡村沦陷的悲剧发生,新时代乡村如何建设和发展,作为一个地方干部,这篇文章给了我不少启示和思考。
(一)乡村发展和建设要心怀敬畏。书中村长是村集体利益的决策者,他因一念之差、一意孤行,做了自己和村民都羞愧的事,我想这是他一生难以释怀的痛,他一辈子也免不了被村民指着背脊骨骂。我也是个决策者,手中的权力比村长可大多了,也肩负这乡村发展的任务和使命,怎样才能避免干那些被群众戳背脊骨的事,怎样减少遗憾,给乡村和村民少一些伤害,多一点贡献呢?如果村长能走村串户,听听群众心里的声音,能够准确了解群众对古树的情感,是可以避免这个遗憾的;如果村长能克服对利益的迷恋,树立起对权力的敬畏,我想遗憾也是可以避免的。权力常常让人利益熏心,让人武断而不自知,作为乡村发展建设的领导者必须警醒,利益迷人眼,自己不是万能的,权力不是万能的,多听听民意,慎重每一个决策,是不留遗憾最起码的要求。
(二)“不得罪人”是不得不正视的乡村心理。村民因为不想得罪村长,而选择沉默;村干部不想得罪村民,而只做好人,不做难人,这已经是基层治理和基层秩序建设的痛点,但也是乡村普遍心理。我曾经对这一心理很是“怒其不争”,但经历得多了,也越来越能够理解,因为是熟人社会啊。我们不能去诟病和否定“不想得罪人”这一朴素的相处之道,但作为基层管理者,却不能不把这一心理作为决策和工作的重要考虑因素。
(三)乡村公共利益的教育势在必行。关于“得罪人”书中有一段村民耐人寻味的逻辑“如果我反对村长卖树,那我就和村长结了私仇,因为我的反对是针对村长个人的;而村长卖树不会和我结私仇,因为他得罪的是大家,而不是针对我一个人”。村民在公和私上分得如此灵清。事实上,同样是古树,该村有三棵,另两棵因种在村民祖坟地里,而得以保全。集体的,其本质是大家的,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得到好处,可大家都不当成自己的;只有那些有实在的主人,主人是要誓死捍卫的。在这样的乡村心态下,自己家是要绝对保护的领地、寸步不让,公共空间是可以乱堆乱放,垃圾乱扔;土地是村集体的,能占就占,能多占就多占,不占白不占。乡村村民普遍短视,是公共利益得不到捍卫和保护的思想根源,也是目前乡村治理的难点和痛点。什么时候农民们才能知道公共的,是大家的,也是自己的;什么时候村民才能像捍卫自己利益一样捍卫集体利益,我们乡村宣传和思想工作就成功了。
(四)乡村的发展和记忆传承并重。书中提到城市建设者“大树进城”激发了树贩子们偷盗古树名木的热情,对乡村实施了残忍地掠夺。其实不仅是城市建设对乡村的掠夺,在今天看来,乡村建设过程中,我们有很多教训和遗憾,值得反省,古树名木因道路建设而被砍伐和腾挪,乡土记忆的房屋和建筑破坏性修复,古桥、古井、古道的颠覆性改建等等,包括乡村小径的铺装、景观绿化的城市化,都留下了不少“败笔”和遗憾。但欣喜地是,受作者这样的乡村观察者的警醒,美丽乡村设计和建设者们越来越重视和关注乡村灵魂和记忆保留,努力将改善环境、文化传承和留住乡愁协调起来。随着”千村示范、万村整治”和乡村振兴步伐加快,乡村发生了可喜地变化,改水改厕、治水治污、环境整治、垃圾分类,泥泞的土路变成了柏油马路,灰砖土墙变成了楼房洋房,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弘扬等,乡村人居环境极大改善,农民的生活品质明显提高,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向往乡村,愿意驻足乡村。
“每个人的生命都会有一些难以割舍的人与事”,我们这一代人,难以割舍《柠檬树》,也难以割舍农舍炊烟,难以割舍茅店落日……但我相信作者和我一样了然,没有人能留住所有人和事,也不应该固步自封极力留住所有人和事;没有人能留住时代进步的脚步,也不应该拖住乡村发展进步的脚步。乡村需要在建设和发展中扬弃,乡村的文化和村民的素养也需要在建设中扬弃,这考验这美丽乡村设计、建设者和决策者的智慧。
写到这,突然想起桐庐制作的视频短片“千年富春江”。桐君山是桐庐人的乡愁,桐庐人“看不见桐君山,是要哭的”,尽管这样,也没有阻止桐庐人发展桐庐和走出桐庐的坚定脚步。因为千百年来,桐庐无论如何发展变化,游子身在何处,风里雨里桐君山依然守望在那里。